
和一位朋友談美和藝術。 他是很好的寫實藝術家。 但是無法接受近代藝術。 我們談到現代藝術是不是隨波逐流, 人云亦云? 美學是哲學領域的一環。 我並沒有這方面的任何知識。 只不過說說個人的想法而已。
11月初, 在紐約的 Asian House看到展覽的阿拉伯文字書法。 除了牆壁上掛的歷代名書法家的作品外, 還用錄影帶解說這些作品怎樣好。 有一位阿拉伯裔的紳士正和他的美裔女友努力的炫耀, 他年青時怎樣用功學書法。 我雖然領會了一些, 但是如果把一個普普通通的作品和一幅偉大的作品放在一起, 保證我一定分不出來。 同樣的,我們為甚麼能欣賞中國書法呢? 甚麼筆法蒼勁, 墨色圓融, 趙體,柳體,行書、草書, 分門别類,細細品嘗。 常常草書看不懂文字, 仍然可以欣賞它書法的美。 我有一位老師是美國很著名的科學家, 雖然十幾歲就來美國, 卻寫得一手極好的毛筆字。 他說實在看不懂抽象畫。 我說:書法本身撇開文字的含意,就是抽象畫! 筆法就是抽象畫中的Line Quality. 整張的配置就是構圖。 文字的意義已經是次要的了。 抽象畫只是把以前繪畫史上的美,抽繭剝絲,總結成: 線條,顏色,構圖,畫面質地,等等的美。 (Qualities of Line, Color, Composition, and Surface.) 不必借形象來引動我們的美感。 好像我們看草書,不必知道文字的內容, 也可以欣賞書法的好壞。 這就打開另外的一個問題, 美感是與生俱來的嗎?還是後天培養的? 答案正如同我們所有文化面,應該是兩個都有吧。 音樂的開始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節奏感,接着用簡單的集體叫嚎來祈求冥冥的上蒼,慢慢的演變成今日多樣的音樂領域。 但是,如果我們沒有入門, 就無法欣賞古典音樂的精髓。 同樣的, 沒有入門就無法體會一些流行的大眾音樂。 文化的接受需要洗腦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了。
文化的進步, 都要歸功於一些打破框框的前鋒。 沒有逃老套課的愛因斯坦, 就沒有相對論。 Stravinsky的Rite of Spring 初演幾乎造成聽眾的暴動。 印象派的畫家們無法被正規的畫展接受。 但是他們對文化向前推進的貢献是無可否認的。 藝術工作者, 身負文化推進的責任, 絕對不能固步自封, 應該以創新為使命, 努力暸解學習,擁抱現代,放眼未來。 至于對否讓時間和歷史作最後的評判。 我想迎合大眾品味才是隨波逐流, 人云亦云吧。 如果藝術家都這樣,這世界就很乏味了。